别以为冲动消费是年轻人的“专利”,不少老年人受不良商业机构蛊惑,也不自觉地疯狂购买各种网课:中医养生课、理财课、短视频变现课、风水课……这些网课可不便宜,动辄上千、数千甚至近万元。
近年来,打着“中医养生”“免费体验”“包治百病”标签的线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一段时间节点,记者对“中医养生课”展开了调查,发现一些不良商家把老年人圈进“连环套”。
前不久,网友“栗子”在社会化媒体上发帖称,她父亲花6元购买了兴趣岛APP上一款“李在峰八段锦体验课”,随后通过微信添加了自称是“班主任”的课程销售顾问“班班老师”。之后“班班老师”便开始频繁地向栗子的父亲推荐各种课程,价格也在不断加码,从1880元到3580元再到5580元,最后一次课程甚至高达9580元。推销过程中,“班班老师”还不断使用“课程名额、时间有限”等诱导性话术,催促老人赶紧报名。
当“班班老师”推荐5580元和9580元的课程时,栗子父亲觉得太贵没有立即购买,此时“班班老师”又提出可以“开花呗分期”边学边交。“我父亲赚的都是辛苦钱,却一直被他们诱导大额消费。”栗子说,这些教学视频时长多数在10分钟左右,最长的也不超过20分钟,算下来一节课便宜的要56元,贵的要85元。在栗子看来,课程内容根本不值这个价格。
当栗子联系兴趣岛客服请求退款时,对方却以“已经结营”为由拒绝。“其实他们卖的都是录制好的视频课,结不结营区别不大,说白了就是不想退钱罢了。”
这条求助帖后面有100多条留言,有人出谋划策,也有人晒出了自己的经历。有网友称买了兴趣岛的八段锦和太极课,结果发现里面不少重复的录播视频。
那么,这些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课程究竟有没有效果呢?记者也花一元购买了兴趣岛的《石今如4天面部经络变美课程》,并添加了助教老师的微信。然而还没体验课程效果,记者先体验到了来自这位助教的信息轰炸。每天从早上6点左右开始,助教便会通过微信持续发来大量信息,内容有催促上课、打卡、看回放等。到4天课程尾期,又开始大力推荐原价3880元、限时专属优惠1880元的《28天面部轮廓抗衰训练营》。
除了发信息,助教还会不断地拨打语音电话向记者施压。算下来其平均每天会发送20多条文字和语音信息,有时候到晚上11点多还在发。
记者购买的体验课程是4节直播课,内容是“老师”在线演示各种疏通经络、提升面部的“徒手美容”。对这些手法的具体效果,记者暂时无法验证。不过当有网友就此在网上咨询专业医生时,某三甲医院整形美容科一位陈姓副主任医师回复称,皮肤情况受遗传、环境、生活小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任何美容治疗都需遵循专业指导,避免盲目跟风”。
整体来看,兴趣岛的课程虽有小部分是直播,但更多是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播课程不会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个性化订制内容,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身体健康情况完全不同的人买到的课程都是一样的。
还有不少商家打着公益直播的幌子,卖起了高价课程或保健品。在多个社会化媒体上都有网上的朋友表示,家中有老人曾经在直播间被诱导进行高额消费。
在黑猫投诉反馈平台上有很多针对兴趣岛的投诉,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投诉中商家对于消费者的退款申请常常是拖延处理,要么发信息不回,要么强制扣除部分金额作为手续费,或使用“虚拟产品不支持退货”“已观看课程不能退费”等一系列话术拒绝,更有甚者将消费者直接拉黑删除。
以栗子为例,在网友支招和栗子本人的坚持下,兴趣岛做出了让步,但强调一节课只要打开超过五秒钟就按整节课算,不能退款。最终,栗子父亲花5000多元购买的课程只退回了2000多元。
此外,多数投诉者都提到,自己买课时只是打开课程顾问甩过来的链接就直接支付了钱款。打算要求退费时,才发现手中没有合同、发票等证明材料。由于缺乏直接证据,难以证明商家违约,导致消费的人在维权过程中常会陷入被动局面。
当记者向兴趣岛销售顾问询问是否有合同时,对方表示没合同只有发票,且强调“办了九年多都没有合同”。不过当记者向兴趣岛客服询问时,对方表示他们有“购课协议”,用户在付款前只需要“打钩同意”就行。记者在付款页的金额下方找到了“我已阅读同意《兴趣岛购课协议》”这行小字,点击打开购课协议,这中间还包括免责条款、知识产权条款以及一些退换课的通用规定,但并未针对不一样的课程做出服务内容、课程质量等方面的承诺。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商家已经因为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处罚过,但仍然未加以改正。例如网友“真鹤”提到的北京轻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官网2024年6月份发布的处罚信息数据显示,该公司因虚假宣传被罚款十万元。但目前仍有消费的人在黑猫投诉反馈平台上表示,该公司不停地拨打骚扰电话,被拉黑之后还会换着号码打,持续诱导消费者买课。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认为,“购课协议”中的部分条款实际上在减轻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属于“霸王条款”。例如协议约定“观看5秒视为已观看该节系统课,课时数以经营者统计为准”,这一条款排除或限制了消费者权利,对消费的人不公平不合理,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民法典第497条规定,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格式条款。
对于退费问题,李斌认为,如果培训机构没有按约定品质衡量准则和师资提供线上课程,构成根本违约,消费者能要求退还尚未实际发生的费用。但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师资条件以及具体课程品质衡量准则,而养生课程效果体验的主观感受又比较强,消费者可能难以举证证明经营者构成根本违约。对此,李斌建议消费者收集培训机构广告宣传资料等内容,作为经营者义务及课程不符合承诺约定的证据。 据北京青年报
老人花费数千元购买理财课、短视频变现课、风水课……类似案例频发,专家解析,这背后折射出老年人“知识焦虑”与“情感寄托”的双重困境。如何帮助老年人识破骗局、维护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日,广东市民沙沙发现母亲手机微信里又添加了很多卖课老师,从2023年开始,她母亲陆续在网上购买短视频变现等网课,花费数千元。“每天有电话轰炸。这些短视频卖课的会私聊,加微信好友,甚至直播里引导老年人加所谓老师的微信,一堆群发的话术,加上甜言蜜语哄骗老年人交费用。”
据沙沙描述,2023年初,一名自称“米拉”的老师通过电话联系到母亲,并以“教你做抖音带货”“短视频变现”为幌子,逐步实施“洗脑”话术。“他们统一的话术是‘你的账号流量有问题,但你发的内容很优质,很有潜力’。”沙沙回忆道。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位“米拉”老师不仅诱导沙沙母亲支付学费,还“贴心”地提供了借贷建议。“老师还说没钱可以借信用卡和花呗,甚至还发了如何借贷的视频。”
沙沙和记者说,2023年一天凌晨1点多,她在睡梦中被电话吵醒,发现母亲正在与“米拉”老师利用微信语音沟通学费问题。“最后,妈妈真的立刻转了两千多元学费。”沙沙透露,母亲在“米拉”老师处前后支付了两次费用,总计约5000元购买短视频变现网课。
然而,所谓的“课程”却令人大失所望。“一堆老师加微信说给上课,但都是发大串的直播链接,感觉视频像录播的。”沙沙表示,课程内容单一,主要围绕“剪辑视频”和“账号打标签”两个主题,但母亲听完后却无法总结出任何实质性内容。“她只知道要做16:9的视频,打创作者标签。”
沙沙多次尝试与母亲沟通,但母亲始终不愿承认被骗。“可能成年人的自尊心作祟,她一直打住不让追问,到现在还认为是自己不会,老师没问题,是自己没心思学。”沙沙无奈地说。
记者采访了另一名女士琳琳,她妈妈已经退休几年,平时很喜欢上网。去年12月底,她发现今年62岁的妈妈,不知道在哪里加的人,在网上转账3999元购买了所谓的风水课。她发现,这个课程是有直播的,总共就10节课。买了这个课程后,只要有空她妈妈就要上去学习。她发现妈妈不仅买了很昂贵的课程,课程里还推销其他产品。
老年人上网成瘾后,子女常常抱怨“管不住”“说了不听”,甚至因此激发家庭矛盾和代际冲突,为何如此?
记者采访了广州资深心理咨询师许云胡,深入探讨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因及应对策略。
“在他们的过往认知里,会觉得退休了就等于‘没有价值’,甚至‘被嫌弃’了。”许云胡和记者说,许多老人退休后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觉得自身“老了,不中用了”。这种心理促使他们盼望通过学习新知识来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甚至希望能够通过学习“不给孩子添麻烦”。然而,这种“知识焦虑”往往被一些不良机构利用。
许云胡指出,老年人对年龄的恐惧和对健康的关注,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各种养生课程、产品吸引。“这些课程或产品成了他们的情感寄托,哪怕效果不明显,他们也会因为‘被关注’而难以割舍。”
“现在空巢老人的现象很多,不少知识机构就是看准这一情况,对老人家嘘寒问暖,甚至比自己的子女更关心自己。”许云胡表示,这种现象让老人感受到温暖,进而建立起对机构的信任。一些专属老年人的社群更是成为他们的情感归属地。“哪怕学习跟不上,或者产品没那么好,但只要在群里,他们就能感受到被看见、被关注、被需要。”
针对这一问题,许云胡提出了几点建议:提供替代方案、改变沟通方式、引入第三方劝导、定期检查手机。许云胡强调,老年人陷入“学习陷阱”本质上是一种在社会角色转变期,通过虚拟空间重构自我价值的尝试。“单纯以技术反诈来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家庭与社会共同构建更包容的环境,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依,老有所用。” 据封面新闻
广州市消委会在2024年开展了“广州市老年人陪伴式消费现状调查”,调查发现,老年人进行陪伴式消费更多是为情绪消费,因此,要让老年人放心消费,满足老年人的情绪需求成为重要一环。
首先,立法先行,推动高风险消费行为增设子女确认环节。为切实保护老年人消费权益,建议在立法层面明确在大额消费、预付式消费、自动续费等高风险领域增设短信、电话或者书面形式通知等确认环节,确保老年人在进行上述消费前得到子女或监护人知情与认可。同时,也应在法律中明确未履行子女确认环节商家的法律责任。希望能够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为老年人消费权益构筑“防护网”,既保护老年人免受消费陷阱侵害,又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参与,推动银发消费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强化监管,持续开展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消费教育活动。再次,制定标准,全方面推进适应老年人需求的陪诊服务规范化发展。最后,加大关怀,积极营造能激发老年人消费活力的“好心情”环境。 据广州日报
日前,山西省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席某某上诉案及所涉婚约财产纠纷上诉案的审判长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本案系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审宣判后,鉴于网上存在大量不实信息,法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事实。
随着中美贸易冲突的升级,两国之间大宗商品的贸易流向正逐渐发生明显的变化:以大豆为例,分析人士指出,巴西有望进一步巩固中国最大大豆进口来源国的地位。美国大豆种植户警告,美国大豆可能将永远失去中国市场。
“代购中国货”火了,美国网友纷纷求购中国商品,“离境退税”让民众开始算账
据中国蓝新闻报道,随着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额外关税达到145%,许多美国网友开始讨论“打飞的去中国代购商品”的可能性,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美国加州州长纽森(资料图)美国人口和经济规模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当地时间16日宣布就关税问题起诉特朗普政府。他批评特朗普政府滥用关税政策的行为“违法”,给美国经济导致非常严重混乱和破坏。加州成为全美第一个就关税问题起诉特朗普政府的州。
玩具业是美国遭受关税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对中国生产的玩具加征高额关税,意味着曾经物美价廉的玩具将变成“奢侈品”。美国商务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进口了价值177亿美元的玩具,其中75%来自中国。
去年,“DRO-A/B卫星发射异常”的消息引发关注:2024年3月13日20时5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远征一号S上面级发射DRO-A/B卫星,运载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上面级飞行异常,卫星未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山西“订婚案”维持原判,被告获刑3年,审判长答问:处女膜未破裂影不影响罪的认定?#媒体精选计划
山西“订婚案”维持原判被告获刑3年,审判长答问:法院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有哪些?#媒体精选计划
山西“订婚案”审判长答问 处女膜未破裂影不影响罪的认定?处女膜状况不能证明是否发生性行为 处女膜状况不能作为认定或否定罪行的依据
美对华频繁加征一定的关税,记者探访义乌:多数受访商户表示,合作客商遍布五大洲,关税战影响可控
4月16日,有一手消息指出,白宫方面声称中国现在面临着对进口到美国的产品征收最高可达245%的关税。
美国多地19日举行抗议活动,首都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波士顿等城市的民众走上街头,抗议现政府大规模裁员、加征一定的关税、驱逐移民等政策。最新民调结果为,特朗普在经济问题上的支持率降至最低。